全球第一博客---缠中说禅

回目录 上一篇 周末音乐会13:来自维也纳的颠峰决战 下一篇 《论语》详解: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(11)

《论语》详解: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(十)

2006/10/22 12:02:50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《论语》详解: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(十)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子曰: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。
 
详解:这句话和前面的有点不同,字面意思很简单。“弘”,“使~光大”。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,“人能使道光大,而不是道能使人光大。”然而,字面简单的,往往理解起来更复杂。这个简单的句子,却厘定着《论语》、儒家对“人”与“道”关系的基本看法。
 
    有一个很坏的传统,总把“道”往虚无缥缈中寻去。这种把戏,千百年来一直愚弄着偷心不死之人。而对于《论语》、对于儒家,这种把戏是无效的。儒家从来都是现世的,无论这“道”是何道,最终都要落实到“人的承担”上。在《论语》里,“道”只指“圣人之道”,只和现世有关,只和现世的“人不愠”有关。任何往虚无缥缈处瞎推的把戏,都只能是把戏。
 
    还有一种更坏的传统,就是以“道”压“人”,把“道”描绘成一个虚无缥缈的远景,然后让现实的“人”为这个虚无缥缈的远景垫背。这,比起“一将功成万骨枯”还要残忍。后者,至少还有一个“一将功成”让大家唾骂。而当把“道”有意无意地装扮成虚无缥缈的远景时,则连对它的唾骂都变成此等造假戏剧中的荒谬情节。这种荒谬的悲剧,在历史上不断重复。
 
    但比起下面这种,以上两种就不算什么了。历史上永远不缺这种人,他们以“得道者”、“行道者”自居,以“道”的代表自居,他们成了人间的上帝,他们制定人间的法律,一切违背他们的就成了大逆不道。历史上最不缺的就是这种人,却往往是个个道貌岸然,一副拯民于水火的姿态,私下却干尽见不得“人”的事。这种“挟私道以令诸人”的人,难道还少见?而“道”,是大道,是公道,不是哪个人、哪群人的小道、私道。只有“人”,才能使“道”得以光大,离开了“人”,并没有一个“道”可以让“人”得以光大。
 
    “道”的彰显,是“人”现世存在的当下涌现,离开当下、现世,只能是虚无缥缈的远景,与《论语》、儒家的“圣人之道”毫无瓜葛。这里,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前面曾提到的《论语》、儒家和西学中的柏拉图、耶教、科学主义等的根本分歧。对于后者来说,是“道能弘人”,在柏拉图那里“道”是理智的光芒,在耶教那里“道”是上帝,在科学主义那里“道”是科学;但对于《论语》、儒家来说,是“人能弘道”,理智的光辉、上帝、科学都离不开“人”,没有“人”,这些所谓的“道”都没有任何的意义。正由于《论语》、儒家的这种精神,使得西式的宗教在中国从来都没能得到光大。
 
    有人可能要问,这样是否意味着《论语》、儒家否认客观的规律?其实有此一问的前提,就是一种西学的思维语境。对于《论语》、儒家来说,客观规律的有无并不是一个首要的前提,无论有无,都是“人”必须承担的。在“天地人”模式中,客观规律属于“天地”范畴,构成“人”展现的舞台。打个比方,对于“人”这个演员来说,无论舞台如何,演好戏是最重要的,而好的演员,无论怎样的舞台,都会充分利用构成这个舞台的当下、现实的条件。《论语》、儒家并不否认客观规律的存在,但这只构成“人”活动的舞台,而不构成“人”的表演、显现。对于《论语》、儒家来说,“道”只特指现世、当下的“圣人之道”,并不是一般所理解的本体、本原、规律之类的东西,这一点,对于已经受西学影响太大的国人来说,是需要反复强调的。
 
     有人把儒家归于西学“人本”主义的范式,完全是无的放失。儒家的“人”,是站在“天地人”的宇宙结构下说的,并不需要一个“人本”主义来“本”人。“人本”一旦被主义,就会失去一切主意,变成意识形态的闹剧。而用西学的“结构”范式来考察儒家的“天地人”结构中的“人”,同样是无的放失。“人”在“天地人”结构中并不是某种构成因素,而是展现,“天地”只是“人”展现的舞台,而这一切都是当下、现世的。这里的“人”有两种含义,一种是正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“圣人之道”的君子,一种暂时不能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“圣人之道”的“人不知”的人。这两种人构成了所有的人,用现代术语就是包括了构成社会的所有人。
 
     因此,根据“人”的两种不同含义,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,必须至少从两个方面来理解:其一,对于正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“圣人之道”的君子来说,他们的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能使得“圣人之道”得到彰显、涌现,但并不是他们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“圣人之道”就使得自己得以高人一等、凌驾于别人之上,成为所谓的精英,甚至打着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“圣人之道”的旗号行其私道;其二,对于暂时不能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“圣人之道”的“人不知”的人,“圣人之道”的彰显、涌现并不能离开他们,把“人不知”的世界改造成“人不愠”的世界,不能离开“人不知”的人,并不能打着一个抽象的、虚无飘渺的“圣人之道”去利用“人不知”的人,把他们当成就一个抽象的、虚无飘渺的“圣人之道”的垫背。
 
     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,归根结底只有一点,就是“道”不是目的,只有“人”才是目的,只有现实中的“人”才是目的,一切以打着虚无飘渺的所谓“道”为目的,以现实的“人”为手段的所谓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“圣人之道”,都是《论语》背道而驰的。对于《论语》、孔子、儒家来说,“人”是开始,也是目的,而“道”是手段,即使是“圣人之道”,也只是把“人不知”世界改造成“人不愠”世界的手段,无论从开始到成就,都离不开“人”。“道”是“人”行的,而非“人”是“道”行的;“道”是“人”光大的,而非“人”是“道”光大的。只有这样理解,才能算初步明白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。
 
    而人被无所本地抛掷在此世间,就是人的当下,就是人的承担,这构成了人的无所位次,而人“无所位而生其本、无所本而生其位”,才有这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,才有个体的存在发展,这里没有所谓的悲剧、喜剧、正剧,没有人,无所谓天地,也无所谓人展现的舞台,又何来悲剧、喜剧、正剧?悲剧、喜剧、正剧都不过是人生“无所位而生其本、无所本而生其位”而来的位次展现,这里所谓理智、情感的预设,没有人,又何来理智、情感?这里只有承担,人的承担,首先是对“人”的承担,由此承担,才有所谓乐、悲、情、智、观、欲等等葛藤,只有这样,才算进一步理解何谓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。
 
(待续)
 
严禁抄袭,违者必究
 
《论语》详解: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(11)
 
《论语》详解: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(一)
 
浏览“缠中说禅”更多文章请点击进入缠中说禅
回目录 上一篇 周末音乐会13:来自维也纳的颠峰决战 下一篇 《论语》详解: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(11)

回复

只显示缠师回复
缠中说禅 2006/10/22 12:18:55
以后尽量保持一周六章,其他方面的内容也会写,不会光写孔二爷的。
阿訇 2006/10/22 12:41:56
学习
太弱了 2006/10/22 12:55:45
正是LZ自己的写照:

但比起下面这种,以上两种就不算什么了。历史上永远不缺这种人,他们以“得道者”、“行道者”自居,以“道”的代表自居,他们成了人间的上帝,他们制定人间的法律,一切违背他们的就成了大逆不道。历史上最不缺的就是这种人,却往往是个个道貌岸然,一副拯民于水火的姿态,私下却干尽见不得“人”的事。这种“挟私道以令诸人”的人,难道还少见?而“道”,是大道,是公道,不是哪个人、哪群人的小道、私道。只有“人”,才能使“道”得以光大,离开了“人”,并没有一个“道”可以让“人”得以光大。
sdf 2006/10/22 13:19:52

看楼主写的《论语详解》,觉得走偏了,把《论语》当作是“弘道”的教育,不对呀,我觉得,《论语》只不过是孔子遵守他认为的“道”的心得。

楼主在《顶翻中西经济学》篇里,是清清楚楚知道人的见识总是人自己的见识,如果一个人坚持自己的见识,那就算是“循道而为”,循道而为的人总会有自己的心得,循道越久,心得越多越厚,孔子的《论语》就是他自己循道而为的心得表现于外的对人的教育。

孔子的思想核心是“礼”,礼的目的就是就是建立有序的繁荣社会,要建立有序的繁荣社会,就给各阶层的人定制一套行为规范,遵守这个行为规范,社会就会变得好。孔子的思想主旨及一生的行为目的就是如此。

但孔子是要被打倒的,因为不会有“道不变,天也不变”,所以不会有他那一套礼的不变,而礼一变,孔子的为了稳定繁荣社会制定的一套礼就变得没有意义,只留下美好的愿望和他对他认为的道的坚持的只言片语的心得而已。这样,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理解儒家的历史和地位,就是被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地位的愚民工具,而统治阶级实者自己都不会遵守它,统治阶级只要有可能就把自己的欲望发挥得淋漓尽致,而在统治阶级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欲望的时候,总是儒最得势的时候,也就是社会按儒方法最稳定的时候,是人们普遍认同儒的时候,跟着就是儒学躯壳下的腐败堕落,革命就开始了。

儒学总的来说,是统治阶级愚民的工具!




张伟明 2006/10/22 13:35:32
说得好:“道”是“人”行的,而非“人”是“道”行的;“道”是“人”光大的,而非“人”是“道”光大的。
Q 2006/10/22 15:12:25
QIANG REN
网中人 2006/10/22 16:01:36
似有所指。
2455k 2006/10/22 16:26:46
[匿名] sdf
孔子的思想核心是“礼”,礼的目的就是就是建立有序的繁荣社会,要建立有序的繁荣社会,就给各阶层的人定制一套行为规范,遵守这个行为规范,社会就会变得好。孔子的思想主旨及一生的行为目的就是如此。

但孔子是要被打倒的,因为不会有“道不变,天也不变”,所以不会有他那一套礼的不变,而礼一变,孔子的为了稳定繁荣社会制定的一套礼就变得没有意义,只留下美好的愿望和他对他认为的道的坚持的只言片语的心得而已。这样,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理解儒家的历史和地位,就是被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地位的愚民工具,而统治阶级实者自己都不会遵守它,统治阶级只要有可能就把自己的欲望发挥得淋漓尽致,而在统治阶级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欲望的时候,总是儒最得势的时候,也就是社会按儒方法最稳定的时候,是人们普遍认同儒的时候,跟着就是儒学躯壳下的腐败堕落,革命就开始了。
^^^^^^^^^^^^^^^^^
说得对。
司马光 2006/10/22 16:41:37
上面几位的解释都是司空惯见的,楼主有新解,这才是值得看的地方。楼主请继续。
白丁 2006/10/22 16:50:18
数女
敲个木鱼还能悦耳
敲人脑袋只得瞪眼
呵呵
水蜜桃 2006/10/22 17:16:09
胡编乱造
老麻花 2006/10/22 18:11:34
[匿名] sdf 

2006-10-22 13:19:52 

看楼主写的《论语详解》,觉得走偏了,把《论语》当作是“弘道”的教育,不对呀,我觉得,《论语》只不过是孔子遵守他认为的“道”的心得。

楼主在《顶翻中西经济学》篇里,是清清楚楚知道人的见识总是人自己的见识,如果一个人坚持自己的见识,那就算是“循道而为”,循道而为的人总会有自己的心得,循道越久,心得越多越厚,孔子的《论语》就是他自己循道而为的心得表现于外的对人的教育。

孔子的思想核心是“礼”,礼的目的就是就是建立有序的繁荣社会,要建立有序的繁荣社会,就给各阶层的人定制一套行为规范,遵守这个行为规范,社会就会变得好。孔子的思想主旨及一生的行为目的就是如此。

但孔子是要被打倒的,因为不会有“道不变,天也不变”,所以不会有他那一套礼的不变,而礼一变,孔子的为了稳定繁荣社会制定的一套礼就变得没有意义,只留下美好的愿望和他对他认为的道的坚持的只言片语的心得而已。这样,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理解儒家的历史和地位,就是被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地位的愚民工具,而统治阶级实者自己都不会遵守它,统治阶级只要有可能就把自己的欲望发挥得淋漓尽致,而在统治阶级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欲望的时候,总是儒最得势的时候,也就是社会按儒方法最稳定的时候,是人们普遍认同儒的时候,跟着就是儒学躯壳下的腐败堕落,革命就开始了。

儒学总的来说,是统治阶级愚民的工具!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 
 [孔子的思想核心是“礼”]

孔子的核心是"仁", 不是"礼".   儒家讲究:礼有损益! 

礼教是会吃人的,但仁教就不会!    数女把孔二与鲁迅对立起来就很可能是一个误解!

老麻花 2006/10/22 18:13:12
敬告数女, 老麻花于今日将此篇转去<<儒学联合论坛>>
MM 2006/10/22 18:26:08
深刻
AK47 2006/10/22 19:40:17
[匿名] 网中人 

 
2006-10-22 16:01:36 
似有所指。 
 
---------
同感
sdf 2006/10/22 20:42:19

有人讲,孔子的思想核心是“仁”,以前很多书也有这样讲,这是见现象不见本质。

一个讲道的人,总有自己的人生理想,也就是自己的人生目的,人生理想里面又有各种关系,在这里面的关系,又有些主要的关系。礼是孔子学说的主要思想和目的,仁是礼的一种关系。

孔子的人生理想或说目的是什么?就是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等级社会,不能越礼,并且,他把这种和谐的等级制度看作是永恒的。要做到这种和谐的等级社会,等级之间的关系要有“仁”,就是人之间在礼的基础上相互亲爱,看清楚:是礼基础上的相互亲爱,不是现代平等意义上的相互亲爱。当仁与礼相互冲突时,取礼而弃仁,就象古代演义小说里常讲的:忠孝不能两全时,取忠舍孝。同样,仁礼不能两全时,取礼舍仁。没有礼就没有仁,仁是礼的润滑剂,或者说是等级制和谐的一种关系。

在《论语——先进第十一》篇里的颜渊死了,颜路请求孔子卖掉他的车为颜渊买个椁,孔子认为:一他把颜渊当作儿子,就以儿子之礼来葬;二他做过大夫,不能步行拒绝。在《论语》里,到处可以看到孔子对不守旧礼人的伤感和愤慨。

在《论语——学而第一》篇里,有“孝弟也者,其为仁义之本与”,《礼记
sdf 2006/10/22 20:43:25

有人讲,孔子的思想核心是“仁”,以前很多书也有这样讲,这是见现象不见本质。

一个讲道的人,总有自己的人生理想,也就是自己的人生目的,人生理想里面又有各种关系,在这里面的关系,又有些主要的关系。礼是孔子学说的主要思想和目的,仁是礼的一种关系。

孔子的人生理想或说目的是什么?就是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等级社会,不能越礼,并且,他把这种和谐的等级制度看作是永恒的。要做到这种和谐的等级社会,等级之间的关系要有“仁”,就是人之间在礼的基础上相互亲爱,看清楚:是礼基础上的相互亲爱,不是现代平等意义上的相互亲爱。当仁与礼相互冲突时,取礼而弃仁,就象古代演义小说里常讲的:忠孝不能两全时,取忠舍孝。同样,仁礼不能两全时,取礼舍仁。没有礼就没有仁,仁是礼的润滑剂,或者说是等级制和谐的一种关系。

在《论语——先进第十一》篇里的颜渊死了,颜路请求孔子卖掉他的车为颜渊买个椁,孔子认为:一他把颜渊当作儿子,就以儿子之礼来葬;二他做过大夫,不能步行拒绝。在《论语》里,到处可以看到孔子对不守旧礼人的伤感和愤慨。

在《论语——学而第一》篇里,有“孝弟也者,其为仁义之本与”,《礼记
sdf 2006/10/22 20:45:44
怎么这里留言的字数只给那么少?接上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儒行》里,仁是说:温良者,仁之本。孝弟是礼的一种关系,上下等级也是礼的一种关系,温良者则是讲仁的性质,是温良的,不是凶恶的。把这三个解释合起来,可以这样定义仁,就是礼制上的亲爱,或者说是等级上的亲爱,没有等级,不讲等级,就没有仁。孔子著有五经,这五经是他的思想体系,而其中最为被人诟病的就是那《礼》,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,仁义道德礼智信是《礼》里面等级关系的主要关系。

后世有人把“仁”看作是儒学的核心,实在是只见现象不见本质,仁可以没有,礼是万万不能没有的,仁是礼和谐的一种方法。

孔子学说,主要就是讲怎么当官治理国家的学说,在《论语——子路第十三13。4》“樊迟请学稼。子曰:‘吾不如老农。’请学为圃。曰:‘吾不如老圃’樊迟出。子曰:‘小人哉,樊须也!上好礼,则民莫敢不敬;上好义,则民莫敢不服;上好信,则民莫敢不用情。夫如是,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,焉用稼?”。翻译成白话文就是:樊迟向孔子请教学种庄稼,孔子说:“我不如老农。”又请教种菜,孔子说:“我不如种菜的。”,樊迟走了,孔子说:“小人呀,樊迟!上面的人讲礼,老百姓不敢不敬重人;上面的人讲义,老百姓不敢不听,上面的人讲诚信,下面的人不敢不真心。象这样,四方的老百姓就会用背带背着小孩来投奔,哪还用(你)去种庄稼呢?”。这段话里,就反映孔子毛病多多:一是背后讲人,二是不讲劳动,三是讲决定社会的是上面的人,四是讲靠人过日子,自己过寄生虫式的生活。就这段话,我们很清楚地能理解孔子教的是当官者,依靠的是上面的人,最主要的就是那君主。

孔子的问题还有很多,他当官时杀一贤人的理由,充分反映他是怎样的护君和自负专暴。他是中国很多怪现象的榜样,就是说得漂亮,做得毒辣。儒学新起,如果不加入西方的民主、科学的观念,又是中国新一轮的苦难开始之时。



窗外 2006/10/22 20:47:19
周末也干活阿
罗锅 2006/10/22 20:51:11
[匿名] sdf 
============
[匿名] 司马光 

 
2006-10-22 16:41:37 
上面几位的解释都是司空惯见的,楼主有新解,这才是值得看的地方。楼主请继续。 
 
=============
顶!!!!!!!!!!!!!!!
sdf 2006/10/22 20:57:57
接上

经解》里,仁是说上下相亲;《礼记
sdf 2006/10/22 21:01:26
上面的接上第一自然段,漏一句半话,补上重帖,如果再帖不上去,有天意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经解》里,仁是说上下相亲;《礼记
野夫 2006/10/22 22:11:38
上这图必是知"回"有十种写法之人所造!
飞龙 2006/10/23 8:11:42
喜欢!
不错 2006/10/23 10:59:12
sdf说的不错.
缠中说禅 2006/10/23 12:27:07
各位如果按照被朱熹等人篡改、歪曲过的《论语》来论《论语》,就什么话都别说了。请先把《论语》搞明白再反不迟,用一些陈见来叫嚷是没用的。 本ID的解释发前人所未发,但不是随意而发,一定会坚持解释的科学性、严谨性、严肃性,意思该怎样就怎样,请大家耐心并放下陈见慢慢看。字句的解释可以争论,但先入为主、入主出奴就不好了。
sdf 2006/10/23 12:57:02

各位如果按照被朱熹等人篡改、歪曲过的《论语》来论《论语》,就什么话都别说了。请先把《论语》搞明白再反不迟,用一些陈见来叫嚷是没用的。 本ID的解释发前人所未发,但不是随意而发,一定会坚持解释的科学性、严谨性、严肃性,意思该怎样就怎样,请大家耐心并放下陈见慢慢看。字句的解释可以争论,但先入为主、入主出奴就不好了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当然希望有新的见解,但如果不是合乎孔子思想的体系和当时背景,还是谨慎些好。


我目光如龙 2006/10/23 13:28:05
道。按老庄的意思。。用语言一描述/就离道甚远。就非道了。纯粹朴素儒家本质我以为是天地君亲师。。之类按等级排列。尊卑有序。治人者仁爱。治于人者守礼。。。如自然之弱肉强食。鹰击长空。鱼翔渊底。日月星辰。不乱时序。四季轮回。无人抗衡。井井有条的社会是大儒的所求。或者是他们要追求的道吧。。
博爱红人 2006/10/23 18:50:52
数千年前,论语之思想,是孔二先生从当时社会情况出发,针对他所感受到的一切,为建设和谐有序的理想社会,他和他的研究生们,而写下的论与语。论就是议论,不怕哪个后人曲解,语就是告知,凡此看到的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启发。想必兄台们都晓得,我们接着听楼主往下讲吧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荒唐言 2006/10/24 8:54:19
这可真荒唐。
老哥 2006/10/24 11:54:57
各位如果按照被朱熹等人篡改、歪曲过的《论语》来论《论语》,就什么话都别说了。请先把《论语》搞明白再反不迟,用一些陈见来叫嚷是没用的。 本ID的解释发前人所未发,但不是随意而发,一定会坚持解释的科学性、严谨性、严肃性,意思该怎样就怎样,请大家耐心并放下陈见慢慢看。字句的解释可以争论,但先入为主、入主出奴就不好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年轻作学问的时候,和你一样,后来越研究越发现,新知未必就对,陈见未必不好。还是要静心静气,能做冷板凳,才能出真知,否则,心浮气躁,争强好胜,以一己之得、管窥之见急急忙忙向全世界宣布发现新大陆,恐怕不但误人子弟,日后自己再回头看也要汗颜。当然,要不顾一切出名或者获得商业利益者不能以此论之。
梦周 2006/11/5 0:42:54
见闻学行,直接用闻思修不就得了,哪来这么多野狐狸啊~~~~
jh8113 2006/12/25 13:23:43
人”在“天地人”结构中并不是某种构成因素,而是展现。这思想我喜欢。
楼主能否说说“偷心不死之人”的意思?
做人难!
过客 2007/1/27 16:04:23
“樊迟请学稼。子曰:‘吾不如老农。’请学为圃。曰:‘吾不如老圃’樊迟出。子曰:‘小人哉,樊须也!上好礼,则民莫敢不敬;上好义,则民莫敢不服;上好信,则民莫敢不用情。夫如是,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,焉用稼?”
过客 2007/1/27 16:08:21
[匿名] sdf 

2006-10-22 20:45:44 
怎么这里留言的字数只给那么少?接上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儒行》里,仁是说:温良者,仁之本。孝弟是礼的一种关系,上下等级也是礼的一种关系,温良者则是讲仁的性质,是温良的,不是凶恶的。把这三个解释合起来,可以这样定义仁,就是礼制上的亲爱,或者说是等级上的亲爱,没有等级,不讲等级,就没有仁。孔子著有五经,这五经是他的思想体系,而其中最为被人诟病的就是那《礼》,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,仁义道德礼智信是《礼》里面等级关系的主要关系。

后世有人把“仁”看作是儒学的核心,实在是只见现象不见本质,仁可以没有,礼是万万不能没有的,仁是礼和谐的一种方法。

孔子学说,主要就是讲怎么当官治理国家的学说,在《论语——子路第十三13。4》“樊迟请学稼。子曰:‘吾不如老农。’请学为圃。曰:‘吾不如老圃’樊迟出。子曰:‘小人哉,樊须也!上好礼,则民莫敢不敬;上好义,则民莫敢不服;上好信,则民莫敢不用情。夫如是,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,焉用稼?”。 
 
----------------
焉用稼?--你学什么种田?治理国家不更重要吗?
楚狂人 2007/3/27 19:30:03
这篇精彩~
见习者 2007/5/27 6:44:06
治理国家不更重要吗?----我呸!!!
治理国家能使人不吃饭就能活下来,那都去治理国家好了.
国家从哪里来的?有家才有国,有人才有家.
人都饿死了,那里来的国家.
小家都不兴旺,大家哪能强盛呢?
见习者 2007/5/27 7:04:31
你虽然有好礼,好义,好信.但你没有能种出粮食的好土地.那四方之民来了吃什么呢?
石猴 2007/9/14 13:47:38
最近的帖子都是上万的点击,这里才几千,而且搞笑的是论语69也居然是上万的点击,真是孔方兄带着孔老二,老二比不过孔老大
石猴 2007/9/14 13:55:03
在“天地人”模式中,客观规律属于“天地”范畴,构成“人”展现的舞台。打个比方,对于“人”这个演员来说,无论舞台如何,演好戏是最重要的,而好的演员,无论怎样的舞台,都会充分利用构成这个舞台的当下、现实的条件。《论语》、儒家并不否认客观规律的存在,但这只构成“人”活动的舞台,而不构成“人”的表演.

--
说得好,舞台重要,但根本重要的还是人的表演
石猴 2007/9/14 14:09:28
sdf说的都是老套路,人云亦云的东西,孔子讲礼,但内圣然后才外王,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,个人是在先的,至于后世统治者只强调对他们有用的礼,那是他们的问题,不是孔子的问题。如果是真儒家,那么哪个皇帝是做到君子了呢?只不过打这儒家的旗号,做着皇帝自己家的事情,现在这里讨论的是论语本身,把后世统治者的行为安到孔子身上,来批孔子,批错人了吧。
石猴 2007/9/14 14:19:13
   [匿名] 老哥 删除此人所有评论 
  
2006-10-24 11:54:57 
各位如果按照被朱熹等人篡改、歪曲过的《论语》来论《论语》,就什么话都别说了。请先把《论语》搞明白再反不迟,用一些陈见来叫嚷是没用的。 本ID的解释发前人所未发,但不是随意而发,一定会坚持解释的科学性、严谨性、严肃性,意思该怎样就怎样,请大家耐心并放下陈见慢慢看。字句的解释可以争论,但先入为主、入主出奴就不好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年轻作学问的时候,和你一样,后来越研究越发现,新知未必就对,陈见未必不好。还是要静心静气,能做冷板凳,才能出真知,否则,心浮气躁,争强好胜,以一己之得、管窥之见急急忙忙向全世界宣布发现新大陆,恐怕不但误人子弟,日后自己再回头看也要汗颜。当然,要不顾一切出名或者获得商业利益者不能以此论之。
---------
汗颜的该是你吧,小缠的资产用得着靠出书来获得利益?恐怕你自己就是这个境界。好像会坐冷板凳就能出真知,那天天做冷板凳的和尚多了,有几个有真知,你是冷板凳做呆了。还不顾一切想出名?小缠的名声历史一定会有说法,不是你能评价的。你是学问没做成,被学问害了。
石猴 2007/9/14 14:24:25
   [匿名] 老哥 删除此人所有评论 
  
2006-10-24 11:54:57 
各位如果按照被朱熹等人篡改、歪曲过的《论语》来论《论语》,就什么话都别说了。请先把《论语》搞明白再反不迟,用一些陈见来叫嚷是没用的。 本ID的解释发前人所未发,但不是随意而发,一定会坚持解释的科学性、严谨性、严肃性,意思该怎样就怎样,请大家耐心并放下陈见慢慢看。字句的解释可以争论,但先入为主、入主出奴就不好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年轻作学问的时候,和你一样,后来越研究越发现,新知未必就对,陈见未必不好。还是要静心静气,能做冷板凳,才能出真知,否则,心浮气躁,争强好胜,以一己之得、管窥之见急急忙忙向全世界宣布发现新大陆,恐怕不但误人子弟,日后自己再回头看也要汗颜。当然,要不顾一切出名或者获得商业利益者不能以此论之。
===========
象这种读了几本书,就倚老卖老的最让人恶心,就看你这几句评语,就没好好看人家的东西,了解人家的情况就乱下结论,胆子真大,另一种的无知无畏,您这些年不是读书,是被书读了
我爱我家 2007/10/21 12:29:40
石猴师兄很努力学习啊,我是新人,所有文章都刚刚从头开始看,所到之处,都有石猴学长勤奋的脚印。真是我等新人学习的好榜样。

晓尘 2007/10/24 13:32:20
石猴真的好努力,在哪都能看到你在最后跟贴!
逐月 2008/4/6 1:47:46
这章解释得好。
石猴 2008/4/28 21:57:52
对于《论语》、儒家来说,“道”只特指现世、当下的“圣人之道”,并不是一般所理解的本体、本原、规律之类的东西,这一点,对于已经受西学影响太大的国人来说,是需要反复强调的。
石猴 2008/4/28 22:03:28
而人被无所本地抛掷在此世间,就是人的当下,就是人的承担,这构成了人的无所位次

这里只有承担,人的承担,首先是对“人”的承担,由此承担,才有所谓乐、悲、情、智、观、欲等等葛藤,只有这样,才算进一步理解何谓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。
西北人家 2008/5/2 0:03:55
我23号知道了此宏博,然后把105课全部复制学习,今天理论上完成了小学,期间看到缠师说道应该看看论语新解,发现真是同一系统,世间任何事物都是不患,患是相对的,比如时间的流逝是绝对的,是没有办法抓住,但是通过分钟,小时,天等等去约定他,在这些约定内又是稳定的,走势中枢必须是3个连续的次级别走势的重叠,为什么是三个,而不是2个或者4个,3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!哈哈/Z
新浪网友 2008/5/21 17:45:36
儒学总的来说,是统治阶级愚民的工具!
=============

SDF糊涂o:统治阶级和愚民是天生的吗?
无心 2008/8/20 22:01:47
心中无丘壑,峰中有高低
bbll 2008/8/21 21:22:51
“人”在“天地人”结构中并不是某种构成因素,而是展现,“天地”只是“人”展现的舞台,而这一切都是当下、现世的。这里的“人”有两种含义,一种是正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“圣人之道”的君子,一种暂时不能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“圣人之道”的“人不知”的人。这两种人构成了所有的人,用现代术语就是包括了构成社会的所有人。
----------


幻想VS走势 2008/8/28 16:10:42
请教如何理解“无所位而生其本、无所本而生其位”?何为本、位?
愚蠢的人 2008/9/18 19:08:52
缠君所解论语不错,猴子理解深刻,蠢人领教了
网友甲 2008/11/3 14:52:18

幻想VS走势请教如何理解“无所位而生其本、无所本而生其位”?何为本、位?
(2008-08-28 16:10:42) 
没有根本的先后,也没有先后的根本,当下只有承担,承担即是当下。
新浪网友 2008/11/13 19:27:51
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,归根结底只有一点,就是“道”不是目的,只有“人”才是目的,只有现实中的“人”才是目的,一切以打着虚无飘渺的所谓“道”为目的,以现实的“人”为手段的所谓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“圣人之道”,都是《论语》背道而驰的。
新浪网友 2008/11/27 15:23:52
ddd
水中鱼儿 2008/12/6 10:24:33
  而人被无所本地抛掷在此世间,就是人的当下,就是人的承担,这构成了人的无所位次,而人“无所位而生其本、无所本而生其位”,才有这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,才有个体的存在发展,这里没有所谓的悲剧、喜剧、正剧,没有人,无所谓天地,也无所谓人展现的舞台,又何来悲剧、喜剧、正剧?悲剧、喜剧、正剧都不过是人生“无所位而生其本、无所本而生其位”而来的位次展现,这里所谓理智、情感的预设,没有人,又何来理智、情感?这里只有承担,人的承担,首先是对“人”的承担,由此承担,才有所谓乐、悲、情、智、观、欲等等葛藤,只有这样,才算进一步理解何谓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。
大盘剧本 2009/1/2 11:34:46
这课回帖辩论的比较多,视角鲜明,
我们后学的正好看看~
五分之一 2009/1/9 22:54:51
跟班学习
自由 2009/1/27 19:44:18
受教了.......
失梦园主人 2009/3/17 17:21:35
阐的精彩!古人的智慧精髓,如今也是我等最当吸取的!
珍珠 2009/4/2 14:54:52
过目
石猴 2009/4/5 10:28:33
网友甲:
2008-11-03 14:52:18 
幻想VS走势请教如何理解“无所位而生其本、无所本而生其位”?何为本、位?
(2008-08-28 16:10:42) 
没有根本的先后,也没有先后的根本,当下只有承担,承担即是当下。 
---
这个解释偏了
无所位而生其本,无所本而生其位
前一个本是名词,更本,本源;后一个本是动词,以什么为本
无所位,就是人被扔到这个世界中,是没什么可依靠的,也就是没有设好的位子给你坐
这个无依无靠,没什么可参照的境地就是人的根本境地,所有的一切只能从这里出发,这里是本,
所以人只有靠自己,人只能当下的承担
而正是从无所本的这个境地,也就是从没什么可依靠,可本的这种根本境地,人当下的承担后,
就产生了各种悲剧、喜剧、正剧,都不过是人生“无所位而生其本、无所本而生其位”而来的位次展现。

这是儒家的入世之道,而向上一路的佛家,就是知道所有的悲剧、喜剧、正剧毕竟都是戏,人沉迷去戏中
不是究竟解脱之道。
石猴 2009/4/5 10:37:43
无所本而生其位,也说明无论是喜剧,悲剧,正剧,闹剧,从无所本这个角度来说,都是一样的,
没什么喜剧比悲剧好,正剧就比闹剧高明,可人因无明所遮,只喜欢所谓的快乐,追求所谓的幸福而沉迷其中
诚可悯也

想向我扔砖头的,先歇一下,这个诚可悯的人,当然也包括我在内,您满意了吧
股道瘦马 2009/4/9 0:12:30
有一个很坏的传统,总把“道”往虚无缥缈中寻去。这种把戏,千百年来一直愚弄着偷心不死之人。

还有一种更坏的传统,就是以“道”压“人”,把“道”描绘成一个虚无缥缈的远景,然后让现实的“人”为这个虚无缥缈的远景垫背。这,比起“一将功成万骨枯”还要残忍。

历史上永远不缺这种人,他们以“得道者”、“行道者”自居,以“道”的代表自居,他们成了人间的上帝,他们制定人间的法律,一切违背他们的就成了大逆不道。历史上最不缺的就是这种人,却往往是个个道貌岸然,一副拯民于水火的姿态,私下却干尽见不得“人”的事。这种“挟私道以令诸人”的人,难道还少见?

而“道”,是大道,是公道,不是哪个人、哪群人的小道、私道。只有“人”,才能使“道”得以光大,离开了“人”,并没有一个“道”可以让“人”得以光大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》
上面回帖的人,自己找找自己在哪里!
珍珠 2009/4/11 9:23:08
所谓的精英,甚至打着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“圣人之道”的旗号行其私道;
用户1381010915 2009/4/23 9:40:31
怎样才是真正解脱之道,是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“圣人之道”吗
新浪网友 2009/4/26 21:36:58
人弘道,,非道弘人!!
人弘道,,而“人不知”认其道,反过来就会是 道弘人 ,
这里面就不可避免,人用其道,用道弘人,,那些人弘道的成果,就被人道弘人所窃用!!

那归根结底,圣人之道,最终还是要让人来用的!被人来用???
乐由心生 2009/5/4 7:31:20
真好!绝对正解!我的人生观从此改变!谢缠!思念缠!缠就是圣人!是朝闻夕守的人!
敏而好学 2009/5/13 21:16:32
殊途同归,这样就好
人生如梦 2009/5/18 22:55:39
心痛!!!!!
新浪网友 2009/5/19 19:50:27
好好学习!加油
悟缠 2009/5/19 19:54:29
愠乎
laowuyong 2009/5/24 16:22:50
#

乐由心生

乐由心生:
2009-05-04 07:31:20

真好!绝对正解!我的人生观从此改变!谢缠!思念缠!缠就是圣人!是朝闻夕守的人!

呵呵,乐兄没好好看完缠师解论语文章。“孔子马克思怎能明白本ID的境界?”
尘歸纡净 2009/5/27 23:22:23
  在天地人之间,人因“无所位而生其本、无所本而生其位”,进而演绎人间的各种悲剧、喜剧、正剧、闹剧。于此,佛家劝度众生去解脱如梦人生,而儒家以积极的入世态度引导人们不要为游戏所系缚,而应自由地游戏其中,充分发挥“人”的“承担”作用。
林中草 2009/6/17 23:19:59
 而人被无所本地抛掷在此世间,就是人的当下,就是人的承担,这构成了人的无所位次,而人“无所位而生其本、无所本而生其位”,才有这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,才有个体的存在发展,这里没有所谓的悲剧、喜剧、正剧,没有人,无所谓天地,也无所谓人展现的舞台,又何来悲剧、喜剧、正剧?悲剧、喜剧、正剧都不过是人生“无所位而生其本、无所本而生其位”而来的位次展现,这里所谓理智、情感的预设,没有人,又何来理智、情感?这里只有承担,人的承担,首先是对“人”的承担,由此承担,才有所谓乐、悲、情、智、观、欲等等葛藤,只有这样,才算进一步理解何谓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。
新浪网友 2009/6/17 23:31:40
复习。
新浪网友 2009/6/18 10:49:29
新浪网友 2009/6/18 11:34:06
人弘道,道弘人.与天其时天与其时.安徽汤池是人弘道?道弘人?
小云 2009/7/2 22:03:51
谁能解释一下“无所位而生其本、无所本而生其位”“位次”的意思。
dean 2009/8/14 23:32:57
脚丫
信缠着 2009/8/18 16:28:26
签到
hufei1234 2009/9/6 10:32:14
禅师所论,发前人所未发。尔等末学,未闻圣道为何物,又怎能理解评判禅师所论高低轻重?我觉得,读禅师解论语,需要古文字学研究生以上学历,且是认真向学之辈,才能理解禅师所学。那些每天只想从禅师这学点炒股知识,蝇营狗苟之徒就算了吧。请先把心正了,再来读禅师解论语。
莫名 2009/9/7 17:44:47
写的好啊!谢谢了
站高瞭远 2009/9/14 11:40:57
石猴说的好
新浪网友 2009/12/11 20:41:42
惊天地 泣鬼神
精彩
真的很想念,知道您并没有走,在某个地方看着
人能弘道,一定能
z_rp 2009/12/13 0:42:56
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
zhangrp
新浪网友 2009/12/14 23:14:58
石猴者,缠门之颜回也。
豆豆 2010/1/4 15:43:23
惭愧中!几天没有来学论语了!今天开始继续!保持每天各学习一课论语和经济学的文章!
云天 2010/1/29 7:38:03
斗胆叫师父  门外弟子叩见
新浪网友 2010/1/31 1:35:46
叩见
新浪网友 2010/2/3 13:36:37
字字千金.....不顶不行.......
自由之路 2010/2/3 14:38:28
无所位而生其本、无所本而生其位
沉默刺客 2010/2/3 17:25:15
禅来缠去 2010/2/3 20:33:41
子曰: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。
-------
想起禅师之前回复的一句话:
缠中说禅:2006-12-18 15:55:14
本ID这里不帮任何人,你们个个是佛,本ID忙个什么帮?别憋屈自己了。
笑逐颜开 2010/2/22 22:23:48
子曰: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。
股道股与道 2010/3/10 20:19:04
新浪网友 2010/3/13 23:58:59
cu
新浪网友 2010/4/3 12:51:50
人能使道光大,而不是道能使人光大
hu植平2812513 2010/4/24 18:10:11
新浪网友 2010/5/9 13:23:38
冷茉   敬上
不死的宇宙神龙 2010/5/14 21:14:36
敬上
李丝米 2010/6/2 15:58:24
去{年看到博主的博客以后,我犹如发现了新大陆,
原来在当今也有如此美好的东西,从那以后,
只要一上网,我都会来这里,看文章,看留言,自己{留言
三木林 2010/6/10 15:22:16

又有谁需要靠道去拯救?道什么时候拯救过人?
跟我赌 2010/6/10 18:02:04
只有人能拯救人,人包括自己和别人,自己迷惘的时候好心人可以帮你一把,但是现在的人都是推你一把!不管推你的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!不管推你的人是自省的还是不自省的,现在现实就是这样,尤其现在社会99%的人从懂事起就被人洗脑了,被人家卖了还给人家数钱,这就是所谓的信息时代!要想自己拯救自己,首先要明白!抛开一切想一想,比什么都好!
三木林 2010/6/11 20:26:19
“ 道”包罗万象。但就是不知道什么是“道”。因为孔子时代,语言还不完善。无法解释”道“的具体意思,就像孔子对道所能表达的就是一个”道“的发音而已。就像一个哑巴啊啊啊,不知道说什么。
力道轮回 2010/6/30 9:17:24
养由基 2010/7/2 11:31:36
对于《论语》、孔子、儒家来说,“人”是开始,也是目的,而“道”是手段,即使是“圣人之道”,也只是把“人不知”世界改造成“人不愠”世界的手段,无论从开始到成就,都离不开“人”。“道”是“人”行的,而非“人”是“道”行的;“道”是“人”光大的,而非“人”是“道”光大的。
新浪网友 2010/7/10 11:22:09

悟道~~圣人之道  

 吾非圣人  EYES
非常中医 2010/7/11 16:40:22
damoguying 2010/8/6 20:11:19
真知灼见,宏文巨论。祝福禅师天堂安好。
新浪网友 2010/8/13 23:34:06
特意路过...................过河小卒
新浪网友 2010/8/19 23:49:37

颜回,闻一知十,谁可比之?
悟!
开启传奇 2010/8/24 16:10:39
这章需要反复细看,弘文
沸腾的山 2010/8/25 17:19:51
人有灵魂吗?
有,思想即是人的灵魂。凡体消散,思想留存。感受缠的思想就是感受缠的人。
无论早晚,相逢即是缘。
大漠孤鹰 2010/9/25 19:36:00
醍醐灌顶,茅塞顿开,谢谢缠师的点拨,长见识了。怀念禅师。
maxp5130 2010/10/9 23:32:04
通六窍 2010/10/11 19:25:29
道”是“人”行的,而非“人”是“道”行的;“道”是“人”光大的,而非“人”是“道”光大的。
白xgf 2010/10/13 20:13:54
留印
入一道 2010/10/31 16:22:35
知易行难 2010/11/13 23:03:25
跟着啸师学智慧 2010/11/15 12:15:11
知恩报恩 2010/12/16 20:44:47
圣人
努力学缠论 2011/1/24 21:40:35

而人被无所本地抛掷在此世间,就是人的当下,就是人的承担,这构成了人的无所位次,而人“无所位而生其本、无所本而生其位”,才有这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,才有个体的存在发展,这里没有所谓的悲剧、喜剧、正剧,没有人,无所谓天地,也无所谓人展现的舞台,又何来悲剧、喜剧、正剧?悲剧、喜剧、正剧都不过是人生“无所位而生其本、无所本而生其位”而来的位次展现,这里所谓理智、情感的预设,没有人,又何来理智、情感?这里只有承担,人的承担,首先是对“人”的承担,由此承担,才有所谓乐、悲、情、智、观、欲等等葛藤,只有这样,才算进一步理解何谓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。
再细细读,好像又明白了些,说不清楚。
永远的祝福缠师!阿弥陀佛
新浪手机网友 2011/2/3 6:35:09
早安禅师!新年快乐!
新浪手机网友 2011/2/3 7:15:49
早安禅师!新年快乐!
新浪手机网友 2011/2/3 7:37:55
早安禅师!新年快乐!
新浪网友 2011/3/2 21:07:26

感谢缠,阿弥陀佛 !祝福你!
纤羽
AKEE 2011/3/9 17:43:52

“而人被无所本地抛掷在此世间,就是人的当下,就是人的承担,这构成了人的无所位次,而人“无所位而生其本、无所本而生其位”,才有这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,才有个体的存在发展,这里没有所谓的悲剧、喜剧、正剧,没有人,无所谓天地,也无所谓人展现的舞台,又何来悲剧、喜剧、正剧?悲剧、喜剧、正剧都不过是人生“无所位而生其本、无所本而生其位”而来的位次展现,这里所谓理智、情感的预设,没有人,又何来理智、情感?这里只有承担,人的承担,首先是对“人”的承担,由此承担,才有所谓乐、悲、情、智、观、欲等等葛藤,只有这样,才算进一步理解何谓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。”

祝缠师安好!
风轻云淡 2011/3/11 20:10:56

努力学习
0533地山 2011/3/18 17:45:46
“道”只特指现世、当下的“圣人之道”,
行说不得 2011/4/5 11:07:15
  念缠
  
尘缘时空敬畏缠
人际魂灵缠逸绵

 
20110402清明时节感
      竹湖聆
自由之路 2011/4/7 17:24:43

无所位而生其本,无所本而生其位。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。只有承担,人的承担。
    努力学习,谢谢禅师。祝福您。
菲也非也 2011/4/11 15:33:42

恩师,这一章要重重的顶啊。

人,道   千百年来,生出多少事,都是因为曲解。何时能这样正解并形成默认,这天下又是怎样的风景,理想世界了。
菲也非也 2011/4/11 15:34:38
  有一个很坏的传统,总把“道”往虚无缥缈中寻去。这种把戏,千百年来一直愚弄着偷心不死之人。而对于《论语》、对于儒家,这种把戏是无效的。儒家从来都是现世的,无论这“道”是何道,最终都要落实到“人的承担”上。在《论语》里,“道”只指“圣人之道”,只和现世有关,只和现世的“人不愠”有关。任何往虚无缥缈处瞎推的把戏,都只能是把戏。
 
    还有一种更坏的传统,就是以“道”压“人”,把“道”描绘成一个虚无缥缈的远景,然后让现实的“人”为这个虚无缥缈的远景垫背。这,比起“一将功成万骨枯”还要残忍。后者,至少还有一个“一将功成”让大家唾骂。而当把“道”有意无意地装扮成虚无缥缈的远景时,则连对它的唾骂都变成此等造假戏剧中的荒谬情节。这种荒谬的悲剧,在历史上不断重复




能有多少人明白?
菲也非也 2011/4/11 15:43:22

但先入为主、入主出奴就不好了。

恩师一直以来就强调一点;学习,吸收,打破,形成自己的看法。

要有科学的怀疑精神。不要搬来搬去,弄来弄去都是别人的东西。
不死的宇宙神龙 2011/4/17 21:37:03
路过 2011/4/20 16:08:51
1
随风入夜 2011/5/3 11:04:39

对于《论语》、孔子、儒家来说,“人”是开始,也是目的,而“道”是手段,即使是“圣人之道”,也只是把“人不知”世界改造成“人不愠”世界的手段,无论从开始到成就,都离不开“人”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如何面对这“人”的现实和现实的“人”的关系,就成为当下行圣人之道的基础。
金金的礼物 2011/5/13 16:28:34

sdf2006-10-22 13:19:52 [举报] 
看楼主写的《论语详解》,觉得走偏了,把《论语》当作是“弘道”的教育,不对呀,我觉得,《论语》只不过是孔子遵守他认为的“道”的心得。

楼主在《顶翻中西经济学》篇里,是清清楚楚知道人的见识总是人自己的见识,如果一个人坚持自己的见识,那就算是“循道而为”,循道而为的人总会有自己的心得,循道越久,心得越多越厚,孔子的《论语》就是他自己循道而为的心得表现于外的对人的教育。

孔子的思想核心是“礼”,礼的目的就是就是建立有序的繁荣社会,要建立有序的繁荣社会,就给各阶层的人定制一套行为规范,遵守这个行为规范,社会就会变得好。孔子的思想主旨及一生的行为目的就是如此。

但孔子是要被打倒的,因为不会有“道不变,天也不变”,所以不会有他那一套礼的不变,而礼一变,孔子的为了稳定繁荣社会制定的一套礼就变得没有意义,只留下美好的愿望和他对他认为的道的坚持的只言片语的心得而已。这样,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理解儒家的历史和地位,就是被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地位的愚民工具,而统治阶级实者自己都不会遵守它,统治阶级只要有可能就把自己的欲望发挥得淋漓尽致,而在统治阶级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欲望的时候,总是儒最得势的时候,也就是社会按儒方法最稳定的时候,是人们普遍认同儒的时候,跟着就是儒学躯壳下的腐败堕落,革命就开始了。

儒学总的来说,是统治阶级愚民的工具!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什么东东不能愚民,什么东东能愚民。
愚也。


小坚 2011/6/3 9:30:01
新浪网友 2011/6/20 16:27:52

阿弥陀佛
火焰山上令狐冲 2011/6/22 21:44:32
缠师安好。
shinshin999 2011/7/12 22:36:52
对于《论语》、儒家来说,客观规律的有无并不是一个首要的前提,无论有无,都是“人”必须承担的。


缠师说的真的很精彩,谢谢!
马大元宝 2011/7/13 15:15:50
新浪网友 2011/7/26 21:13:05
缠论学习 2011/7/31 12:41:33
缠师好!
新浪网友 2011/8/30 16:39:08
祝福缠师!
东方朔远 2011/9/22 16:59:25
道人。
南天一贱客 2011/9/28 0:00:38
阳阳 2011/10/3 18:10:28

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,归根到底只有一点,就是“道”不是目的,只有“人”才是目的,只有现实中的“人”才是目的,一切以打着虚无缥缈的所谓“道”为目的,以现实的“人”为手段的所谓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“圣人之道”,都是《论语》背道而驰的。
海基德 2011/10/10 14:18:38
无所位而生其本、无所本而生其位,人就得靠自己
柳丝缠阿牛 2011/11/7 9:33:14
子曰: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。“道”不是目的,只有现实中的“人”才是目的。一切以打着虚无飘渺的所谓“道”为目的,以现实的“人”为手段的所谓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“圣人之道”,都是与《论语》背道而驰的。
柳丝缠阿牛 2011/11/7 9:34:11
对于《论语》、孔子、儒家来说,“人”是开始,也是目的,而“道”是手段,即使是“圣人之道”,也只是把“人不知”世界改造成“人不愠”世界的手段,无论从开始到成就,都离不开“人”。“道”是“人”行的,而非“人”是“道”行的;“道”是“人”光大的,而非“人”是“道”光大的。只有这样理解,才能算初步明白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。
醉胆孤峰 2011/11/14 18:45:19

石猴2009-04-05 10:28:33 [举报] 网友甲:
2008-11-03 14:52:18 
幻想VS走势请教如何理解“无所位而生其本、无所本而生其位”?何为本、位?
(2008-08-28 16:10:42) 
没有根本的先后,也没有先后的根本,当下只有承担,承担即是当下。 
---
这个解释偏了
无所位而生其本,无所本而生其位
前一个本是名词,更本,本源;后一个本是动词,以什么为本
无所位,就是人被扔到这个世界中,是没什么可依靠的,也就是没有设好的位子给你坐
这个无依无靠,没什么可参照的境地就是人的根本境地,所有的一切只能从这里出发,这里是本,
所以人只有靠自己,人只能当下的承担
而正是从无所本的这个境地,也就是从没什么可依靠,可本的这种根本境地,人当下的承担后,
就产生了各种悲剧、喜剧、正剧,都不过是人生“无所位而生其本、无所本而生其位”而来的位次展现。

这是儒家的入世之道,而向上一路的佛家,就是知道所有的悲剧、喜剧、正剧毕竟都是戏,人沉迷去戏中
不是究竟解脱之道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石猴学长解得好。
pjjsghr 2011/11/27 13:13:40
字字千金
AKEE 2011/12/3 22:33:51
祝缠师安好!
DKNY8808 2011/12/16 1:23:15

解释在其理,但文字太过炫耀,彰显缠师的个性复杂。大道从简,既然已知其简,又何必把其繁呢!!!!而且卫道不是靠说,而是实干的。而实干,以愚人之愚见:在修己,而非修人!!!禅师贯通佛儒道之深意!!何必在此大放其“屁”!!!须知明道之人无师自通,不明之人讲有何用?!只能成为误解的误解的误解,不知道误到何年,误到哪去了!!!如果只是逗己一笑,那又何必呢!!要知道佛都无法渡人,人当自渡!!!!!!!!!!!!
引用不知哪个屁人的话: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最后奉劝各位,看此文章,心存玩味,其理以明,论当谨慎!!!!!!!!!!!!本人屁人一个,在此大放狗屁,
放屁太多,太臭,别与愚人一般见识. 见笑见效!!!!
Andy 2011/12/16 9:59:10
无所位而生其本、无所本而生其位
大漠孤鹰 2011/12/24 18:12:59

“我有明珠一颗,久被尘关劳锁。如今尘尽光生,照破山河万朵。”用心学习感悟缠师留下的这一旷世明珠,原来做人是需要被人所点化的,神即道,道法自然,如来。复读留记。留下前行的脚印,只是为了记得来时的路。网上一宝地,悟者自留恋。
以错证错 2012/1/3 15:43:35

没有缠师的境界,永远理解不了缠师的表达。
和你一起去看海 2012/1/14 2:36:59

此章论述“道”跟“人”的关系。
那一抹淡淡的蓝 2012/1/19 19:44:44
土土 2012/2/9 15:58:35

文史哲学,学习,谢谢!
无话可说!
无论缠君身在何处,祝一切顺利
继续修炼。。。
新浪网友 2012/2/19 12:00:28
新浪网友 2012/2/20 16:31:38
2012-02-20固守承担
新浪网友 2012/2/25 23:44:16
祝福缠师!wyj
wanljgang 2012/3/16 23:48:03

支持新解!缠师应该是经过研究考证才作的解,不象肤浅的戏说,有一种严肃的态度在里面。遗憾的是我支持的有点晚些了,不过按你的新解,也不算晚
炯炯 2012/3/22 22:58:09
去年花两个月的时间看了  论语别裁  ,觉得很多地方南师并没有解释清楚,前段时间发现了这个博客,犹如发现新大陆。可很多东西看不懂,希望我们能一起交流。  593472126
新浪网友 2012/3/29 11:22:55
有无意义 2012/4/2 17:54:03
【学】在“天地人”模式中,客观规律属于“天地”范畴,构成“人”展现的舞台。打个比方,对于“人”这个演员来说,无论舞台如何,演好戏是最重要的,而好的演员,无论怎样的舞台,都会充分利用构成这个舞台的当下、现实的条件。《论语》、儒家并不否认客观规律的存在,但这只构成“人”活动的舞台,而不构成“人”的表演.
投机小爬虫 2012/4/22 21:25:00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石猴2009-04-05 10:28:33 [举报]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网友甲:
2008-11-03 14:52:18 
幻想VS走势请教如何理解“无所位而生其本、无所本而生其位”?何为本、位?
(2008-08-28 16:10:42) 
没有根本的先后,也没有先后的根本,当下只有承担,承担即是当下。 
---
这个解释偏了
无所位而生其本,无所本而生其位
前一个本是名词,更本,本源;后一个本是动词,以什么为本
无所位,就是人被扔到这个世界中,是没什么可依靠的,也就是没有设好的位子给你坐
这个无依无靠,没什么可参照的境地就是人的根本境地,所有的一切只能从这里出发,这里是本,
所以人只有靠自己,人只能当下的承担
而正是从无所本的这个境地,也就是从没什么可依靠,可本的这种根本境地,人当下的承担后,
就产生了各种悲剧、喜剧、正剧,都不过是人生“无所位而生其本、无所本而生其位”而来的位次展现。

这是儒家的入世之道,而向上一路的佛家,就是知道所有的悲剧、喜剧、正剧毕竟都是戏,人沉迷去戏中
不是究竟解脱之道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石猴2009-04-05 10:37:43 [举报]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无所本而生其位,也说明无论是喜剧,悲剧,正剧,闹剧,从无所本这个角度来说,都是一样的,
没什么喜剧比悲剧好,正剧就比闹剧高明,可人因无明所遮,只喜欢所谓的快乐,追求所谓的幸福而沉迷其中
诚可悯也

想向我扔砖头的,先歇一下,这个诚可悯的人,当然也包括我在内,您满意了吧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谢谢
以错证错 2012/7/29 22:44:21
“小缠的名声历史一定会有说法,不是你能评价的。”信哉,斯言!
中子 2012/8/28 23:46:34
5、06/10/22 13:35 [匿名] 张伟明
说得好:“道”是“人”行的,而非“人”是“道”行的;“道”是“人”光大的,而非“人”是“道”光大的。
新浪网友 2012/8/28 23:47:01
6、06/10/22 15:12 [匿名] Q
QIANG REN
新浪网友 2012/8/28 23:47:31
7、06/10/22 16:01 [匿名] 网中人
似有所指。
新浪网友 2012/8/28 23:47:48
9、06/10/22 16:41 [匿名] 司马光
上面几位的解释都是司空惯见的,楼主有新解,这才是值得看的地方。楼主请继续。
新浪网友 2012/8/28 23:48:01
11、06/10/22 17:16 [匿名] 水蜜桃
胡编乱造
新浪网友 2012/8/28 23:48:13
14、06/10/22 18:26 [匿名] MM
深刻
新浪网友 2012/8/28 23:48:25
15、06/10/22 19:40 [匿名] AK47
[匿名] 网中人 2006-10-22 16:01:36 似有所指。 ---------同感
新浪网友 2012/8/28 23:48:46
20、06/10/22 20:51 [匿名] 罗锅
[匿名] sdf ============[匿名] 司马光 2006-10-22 16:41:37 上面几位的解释都是司空惯见的,楼主有新解,这才是值得看的地方。楼主请继续。 =============顶!!!!!!!!!!!!!!!
缠中说禅_波理思维 2012/9/12 10:32:26
怀念缠师,让我来继续缠师的更新,缠粉们一起来努力吧!
遥远 2012/10/23 17:09:14
膜拜= =
肥鱼 2012/11/10 22:19:55
道”是“人”行的,而非“人”是“道”行的;“道”是“人”光大的,而非“人”是“道”光大的
xuyan_wh 2012/11/13 17:35:53

醍糊灌顶,祝福缠师
jackey 2012/11/26 0:23:11

恩师,呜呜
新浪网友 2012/12/10 11:22:02
新浪网友 2012/12/22 14:16:28
m
林辉 2012/12/29 12:27:38
学习 祝福
谈治革 2012/12/31 12:39:58
继续学习。
谈治革 2013/1/2 10:21:43
对于《论语》、儒家来说,“道”只特指现世、当下的“圣人之道”,并不是一般所理解的本体、本原、规律之类的东西,这一点,对于已经受西学影响太大的国人来说,是需要反复强调的。
中子 2013/1/13 15:33:38


    子曰: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。

    详解:这句话和前面的有点不同,字面意思很简单。“弘”,“使~光大”。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,“人能使道光大,而不是道能使人光大。”然而,字面简单的,往往理解起来更复杂。这个简单的句子,却厘定着《论语》、儒家对“人”与“道”关系的基本看法。

    有一个很坏的传统,总把“道”往虚无缥缈中寻去。这种把戏,千百年来一直愚弄着偷心不死之人。而对于《论语》、对于儒家,这种把戏是无效的。儒家从来都是现世的,无论这“道”是何道,最终都要落实到“人的承担”上。在《论语》里,“道”只指“圣人之道”,只和现世有关,只和现世的“人不愠”有关。任何往虚无缥缈处瞎推的把戏,都只能是把戏。

    还有一种更坏的传统,就是以“道”压“人”,把“道”描绘成一个虚无缥缈的远景,然后让现实的“人”为这个虚无缥缈的远景垫背。这,比起“一将功成万骨枯”还要残忍。后者,至少还有一个“一将功成”让大家唾骂。而当把“道”有意无意地装扮成虚无缥缈的远景时,则连对它的唾骂都变成此等造假戏剧中的荒谬情节。这种荒谬的悲剧,在历史上不断重复。

    但比起下面这种,以上两种就不算什么了。历史上永远不缺这种人,他们以“得道者”、“行道者”自居,以“道”的代表自居,他们成了人间的上帝,他们制定人间的法律,一切违背他们的就成了大逆不道。历史上最不缺的就是这种人,却往往是个个道貌岸然,一副拯民于水火的姿态,私下却干尽见不得“人”的事。这种“挟私道以令诸人”的人,难道还少见?而“道”,是大道,是公道,不是哪个人、哪群人的小道、私道。只有“人”,才能使“道”得以光大,离开了“人”,并没有一个“道”可以让“人”得以光大。
新浪网友 2013/1/13 15:34:12


    “道”的彰显,是“人”现世存在的当下涌现,离开当下、现世,只能是虚无缥缈的远景,与《论语》、儒家的“圣人之道”毫无瓜葛。这里,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前面曾提到的《论语》、儒家和西学中的柏拉图、耶教、科学主义等的根本分歧。对于后者来说,是“道能弘人”,在柏拉图那里“道”是理智的光芒,在耶教那里“道”是上帝,在科学主义那里“道”是科学;但对于《论语》、儒家来说,是“人能弘道”,理智的光辉、上帝、科学都离不开“人”,没有“人”,这些所谓的“道”都没有任何的意义。正由于《论语》、儒家的这种精神,使得西式的宗教在中国从来都没能得到光大。

    有人可能要问,这样是否意味着《论语》、儒家否认客观的规律?其实有此一问的前提,就是一种西学的思维语境。对于《论语》、儒家来说,客观规律的有无并不是一个首要的前提,无论有无,都是“人”必须承担的。在“天地人”模式中,客观规律属于“天地”范畴,构成“人”展现的舞台。打个比方,对于“人”这个演员来说,无论舞台如何,演好戏是最重要的,而好的演员,无论怎样的舞台,都会充分利用构成这个舞台的当下、现实的条件。《论语》、儒家并不否认客观规律的存在,但这只构成“人”活动的舞台,而不构成“人”的表演、显现。对于《论语》、儒家来说,“道”只特指现世、当下的“圣人之道”,并不是一般所理解的本体、本原、规律之类的东西,这一点,对于已经受西学影响太大的国人来说,是需要反复强调的。

    有人把儒家归于西学“人本”主义的范式,完全是无的放失。儒家的“人”,是站在“天地人”的宇宙结构下说的,并不需要一个“人本”主义来“本”人。“人本”一旦被主义,就会失去一切主意,变成意识形态的闹剧。而用西学的“结构”范式来考察儒家的“天地人”结构中的“人”,同样是无的放失。“人”在“天地人”结构中并不是某种构成因素,而是展现,“天地”只是“人”展现的舞台,而这一切都是当下、现世的。这里的“人”有两种含义,一种是正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“圣人之道”的君子,一种暂时不能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“圣人之道”的“人不知”的人。这两种人构成了所有的人,用现代术语就是包括了构成社会的所有人。
新浪网友 2013/1/13 15:34:16


    “道”的彰显,是“人”现世存在的当下涌现,离开当下、现世,只能是虚无缥缈的远景,与《论语》、儒家的“圣人之道”毫无瓜葛。这里,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前面曾提到的《论语》、儒家和西学中的柏拉图、耶教、科学主义等的根本分歧。对于后者来说,是“道能弘人”,在柏拉图那里“道”是理智的光芒,在耶教那里“道”是上帝,在科学主义那里“道”是科学;但对于《论语》、儒家来说,是“人能弘道”,理智的光辉、上帝、科学都离不开“人”,没有“人”,这些所谓的“道”都没有任何的意义。正由于《论语》、儒家的这种精神,使得西式的宗教在中国从来都没能得到光大。

    有人可能要问,这样是否意味着《论语》、儒家否认客观的规律?其实有此一问的前提,就是一种西学的思维语境。对于《论语》、儒家来说,客观规律的有无并不是一个首要的前提,无论有无,都是“人”必须承担的。在“天地人”模式中,客观规律属于“天地”范畴,构成“人”展现的舞台。打个比方,对于“人”这个演员来说,无论舞台如何,演好戏是最重要的,而好的演员,无论怎样的舞台,都会充分利用构成这个舞台的当下、现实的条件。《论语》、儒家并不否认客观规律的存在,但这只构成“人”活动的舞台,而不构成“人”的表演、显现。对于《论语》、儒家来说,“道”只特指现世、当下的“圣人之道”,并不是一般所理解的本体、本原、规律之类的东西,这一点,对于已经受西学影响太大的国人来说,是需要反复强调的。

    有人把儒家归于西学“人本”主义的范式,完全是无的放失。儒家的“人”,是站在“天地人”的宇宙结构下说的,并不需要一个“人本”主义来“本”人。“人本”一旦被主义,就会失去一切主意,变成意识形态的闹剧。而用西学的“结构”范式来考察儒家的“天地人”结构中的“人”,同样是无的放失。“人”在“天地人”结构中并不是某种构成因素,而是展现,“天地”只是“人”展现的舞台,而这一切都是当下、现世的。这里的“人”有两种含义,一种是正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“圣人之道”的君子,一种暂时不能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“圣人之道”的“人不知”的人。这两种人构成了所有的人,用现代术语就是包括了构成社会的所有人。
新浪网友 2013/1/13 15:34:59


    因此,根据“人”的两种不同含义,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,必须至少从两个方面来理解:其一,对于正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“圣人之道”的君子来说,他们的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能使得“圣人之道”得到彰显、涌现,但并不是他们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“圣人之道”就使得自己得以高人一等、凌驾于别人之上,成为所谓的精英,甚至打着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“圣人之道”的旗号行其私道;其二,对于暂时不能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“圣人之道”的“人不知”的人,“圣人之道”的彰显、涌现并不能离开他们,把“人不知”的世界改造成“人不愠”的世界,不能离开“人不知”的人,并不能打着一个抽象的、虚无飘渺的“圣人之道”去利用“人不知”的人,把他们当成就一个抽象的、虚无飘渺的“圣人之道”的垫背。

    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,归根结底只有一点,就是“道”不是目的,只有“人”才是目的,只有现实中的“人”才是目的,一切以打着虚无飘渺的所谓“道”为目的,以现实的“人”为手段的所谓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“圣人之道”,都是《论语》背道而驰的。对于《论语》、孔子、儒家来说,“人”是开始,也是目的,而“道”是手段,即使是“圣人之道”,也只是把“人不知”世界改造成“人不愠”世界的手段,无论从开始到成就,都离不开“人”。“道”是“人”行的,而非“人”是“道”行的;“道”是“人”光大的,而非“人”是“道”光大的。只有这样理解,才能算初步明白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。

    而人被无所本地抛掷在此世间,就是人的当下,就是人的承担,这构成了人的无所位次,而人“无所位而生其本、无所本而生其位”,才有这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,才有个体的存在发展,这里没有所谓的悲剧、喜剧、正剧,没有人,无所谓天地,也无所谓人展现的舞台,又何来悲剧、喜剧、正剧?悲剧、喜剧、正剧都不过是人生“无所位而生其本、无所本而生其位”而来的位次展现,这里所谓理智、情感的预设,没有人,又何来理智、情感?这里只有承担,人的承担,首先是对“人”的承担,由此承担,才有所谓乐、悲、情、智、观、欲等等葛藤,只有这样,才算进一步理解何谓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。
新浪网友 2013/1/13 15:34:59


    因此,根据“人”的两种不同含义,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,必须至少从两个方面来理解:其一,对于正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“圣人之道”的君子来说,他们的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能使得“圣人之道”得到彰显、涌现,但并不是他们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“圣人之道”就使得自己得以高人一等、凌驾于别人之上,成为所谓的精英,甚至打着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“圣人之道”的旗号行其私道;其二,对于暂时不能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“圣人之道”的“人不知”的人,“圣人之道”的彰显、涌现并不能离开他们,把“人不知”的世界改造成“人不愠”的世界,不能离开“人不知”的人,并不能打着一个抽象的、虚无飘渺的“圣人之道”去利用“人不知”的人,把他们当成就一个抽象的、虚无飘渺的“圣人之道”的垫背。

    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,归根结底只有一点,就是“道”不是目的,只有“人”才是目的,只有现实中的“人”才是目的,一切以打着虚无飘渺的所谓“道”为目的,以现实的“人”为手段的所谓“闻、见、学、行”“圣人之道”,都是《论语》背道而驰的。对于《论语》、孔子、儒家来说,“人”是开始,也是目的,而“道”是手段,即使是“圣人之道”,也只是把“人不知”世界改造成“人不愠”世界的手段,无论从开始到成就,都离不开“人”。“道”是“人”行的,而非“人”是“道”行的;“道”是“人”光大的,而非“人”是“道”光大的。只有这样理解,才能算初步明白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。

    而人被无所本地抛掷在此世间,就是人的当下,就是人的承担,这构成了人的无所位次,而人“无所位而生其本、无所本而生其位”,才有这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,才有个体的存在发展,这里没有所谓的悲剧、喜剧、正剧,没有人,无所谓天地,也无所谓人展现的舞台,又何来悲剧、喜剧、正剧?悲剧、喜剧、正剧都不过是人生“无所位而生其本、无所本而生其位”而来的位次展现,这里所谓理智、情感的预设,没有人,又何来理智、情感?这里只有承担,人的承担,首先是对“人”的承担,由此承担,才有所谓乐、悲、情、智、观、欲等等葛藤,只有这样,才算进一步理解何谓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。
云浮千秋 2013/2/3 16:00:33

人是要有担当的。千万别给自己找借口。
新浪网友 2013/2/28 22:07:49
无所位而生,其本;无所本而生,其位。
缠丝 2013/3/27 13:47:22

来迟了些
缠中悦禅 2013/3/30 11:22:54
hufei12342009-09-06 10:32:14 [举报]
禅师所论,发前人所未发。尔等末学,未闻圣道为何物,又怎能理解评判禅师所论高低轻重?我觉得,读禅师解论语,需要古文字学研究生以上学历,且是认真向学之辈,才能理解禅师所学。那些每天只想从禅师这学点炒股知识,蝇营狗苟之徒就算了吧。请先把心正了,再来读禅师解论语。
学习 2013/5/9 14:51:07
寻梦 2013/5/10 1:00:47
股海偏执狂 2013/5/15 2:43:07
缠师好!
zlm8720070 2013/5/21 10:01:43
缠师好!!!
悟缠 2013/6/5 8:43:39
老师乘愿而来,谢谢老师。
祝老师安好。
知道有一天你会回来,即使是转身再来,我们还会再见到你。
新浪网友 2013/7/1 14:05:50
在“天地人”模式中,客观规律属于“天地”范畴,构成“人”展现的舞台。打个比方,对于“人”这个演员来说,无论舞台如何,演好戏是最重要的,而好的演员,无论怎样的舞台,都会充分利用构成这个舞台的当下、现实的条件。《论语》、儒家并不否认客观规律的存在,但这只构成“人”活动的舞台,而不构成“人”的表演.
美丽心情 2013/9/18 0:47:15
看哭了
入市修佛 2013/9/30 8:47:26
悲剧、喜剧、正剧都不过是人生“无所位而生其本、无所本而生其位”而来的位次展现,这里所谓理智、情感的预设,没有人,又何来理智、情感?这里只有承担,人的承担,首先是对“人”的承担,由此承担,才有所谓乐、悲、情、智、观、欲等等葛藤,只有这样,才算进一步理解何谓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。
新浪网友 2013/10/22 6:51:54
淡淡书香淡淡茶 2013/11/14 16:09:41


      观 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。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, 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,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,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,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,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 无老死尽,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,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挂碍,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三世诸佛,依般若 波罗蜜多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故知般若波罗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无上咒,是无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。故说般若波诺密多咒,即说咒曰:揭 谛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。
陈晨 2013/11/24 13:26:28
如拨云见日般欢喜,自在。佩服
投行净土 2013/12/5 21:57:20
无论六祖禅宗,还是小缠解的论语,都强调人要直下承担,不要自我憋屈。但人往往没有这个自信,不肯承认自己就是圣人,就是佛,于是就自我憋屈,就“愠”了。
投行净土 2013/12/5 22:03:47
看了小缠解的论语,其它讲论语的书都不想看了。
小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哪
风抚空 2013/12/11 10:28:34
sdf说的似乎更有道理。解释不能脱离体系核心和背景。
回目录 上一篇 周末音乐会13:来自维也纳的颠峰决战 下一篇 《论语》详解: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(11)
资料整理:Lipton .腾讯微博:@LiptonMilkTea